開箱
-
ROG Phone II開箱動手玩,電競手機信仰爆棚!
ASUS(華碩)於去年推出旗下第一支電競手機「ROG Phone」,夾帶著ROG玩家共和國之名,在電競手機圈掀起不小的波瀾和討論度,當時該手機就以「全套」配備出名,強調給予玩家沉浸式的電競手遊體驗。 今ROG推出全新第二代「ROG Phone II」電競手機,除了搭載最新的硬體規格以外,也在周邊配件和手機整體設計上,更進一步強化了不少細節,小編也在幾天前就先收到了ROG Phone II電競手機試玩,本篇將先著重在ROG Phone II的周邊配件開箱,之後才會做效能的實測喔! 在ROG Phone第一次推出時,就已經有推出「手機行李箱」的模式了,這次也不例外,小編收到ROG Phone II時,同樣也是一個大大的行李箱,除了可以當作手機的收藏箱以外,要直接帶出國也是ok的喔!要先強調一下,小編收到的版本是ROG Phone II全套大禮包的版本,因此會有一拖拉庫的手機周邊沉浸式配件,玩家們如果只是單純購買手機的話,部分內部配件並不會隨機附贈喔!至於那些配件不會跟著送呢?且聽小編繼續娓娓道來~先來看看這次行李箱裡頭到底有哪些行頭吧! 這次行李箱裡面的內容真的很多,相信玩家們已經等不及想看看內部配件了吧! 小編知道雖然ROG Phone II提供一整個行李箱的周邊配件給玩家們使用,但大家最關心的一定還是手機本身,所以先帶大家開箱手機吧! 這次ROG Phone II大體的外觀設計和上一代相同,但在許多細節的設計上ROG做了許多細心和嚴謹的調查設計,以便進一步達到玩家的需求。ROG Phone II主打「為贏而生」,強調效能、散熱、螢幕、電力以及沉浸式體驗等方面,效能的部分小編會另外以專文介紹,狂熱電競玩家們先等等喔~ 先從外型設計來看吧!ROG Phone II本身是一6.59吋AMOLED螢幕,顯示比例為19.5:9,螢幕佔比達到88.5%,手機長寬比的部分為:長17.1 cm、寬7.8 cm,長度部分是為了在19.5:9比例下提供最佳的遊戲體驗,這長度包含正面雙喇叭設計;寬度部分則是達到95%玩家單手握持舒適滿意度,兩者都是為了讓玩家不管是單手還是雙手玩遊戲都可以有最佳的體驗。 另外,身為電競手機,螢幕規格不可馬虎,ROG Phone II搭載120Hz螢幕更新率、觸控採樣率達240Hz,藉由從Android核心架構的系統優化、到處控資料的優先處理,以達到240Hz觸控採樣率,進一步提高玩家使用ROG Phone II時手機畫面的反應速度,加上螢幕面板本身的反應時間僅僅只有1ms,是目前全球最快反應的手機。不只如此,ROG為提供玩家快且準的螢幕,色彩表現上達到Delta E
-
15吋萬元級入門筆電,Lenovo IdeaPad L340-15IWL開箱
想要超便宜、萬元左右的文書用筆電? 現在Lenovo推出了IdeaPad L340-15IWL 81LG007CTW入門級筆電,將可滿足這類使用者的需求。 Lenovo IdeaPad L340的外型部分,採用15.6吋雙邊窄邊框螢幕設計,搭配白金灰色之時尚外型,以及僅2.1kg的重量,拿在手上也能展現出年輕的本色。此外,此筆電提供Full HD (1920x1080)解析度,並內建2組1.5瓦喇叭並配置杜比級音效,以及具備至少6.5小時的電池續航力,讓您拿來打報告、上網、開會、看影片、追劇等等,都沒問題,可說是預算型用戶的最佳選擇。 L340系列擁有多種規格配置,本篇介紹的是最入門的款式,採用Intel Celeron 4205U處理器(2C2T, 1.8GHz)處理器,搭配4GB DDR4記憶體,以及1TB 5400RPM SATA HDD,內建Windows 10作業系統,可安裝各式最新的軟體來使用,要用來玩一些簡單的遊戲,或是拿來跑Android模擬器來玩手遊,也是可以勝任! 且使用大螢幕來玩手遊,不僅看起來更過癮,且不用擔心中途有電話來打斷遊戲的進行! 鍵盤採用全尺寸設計,並有數字鍵區,讓使用者輸入數字時更加方便,再搭配超大觸控板,讓使用者能快速移動游標,且由於支援多指觸控,因此捲頁或放大/縮小都能輕鬆自如。 在無線連接方面,L340支援1x1 802.11ac與藍牙4.1標準,可以輕鬆連線上網。至於連接孔方面,機身左側提供了電源孔、GbE LAN (採可收縮孔設計)、HDMI埠、2組USB 3.1 Gen. 1、複合式耳機/麥克風孔、USB 3.1 Gen.2 Type-C,方便使用者連接各式周邊。 在螢幕上方所配置的Webcam可搭配視訊會議使用,值得說明的是,其具備了TrueBlock遮蔽開關,可將Webcam鏡頭擋住,讓不想上鏡者保有隱私,不需要像一般人為了擋住Webcam鏡頭而貼了一張醜醜的貼紙,犧牲整體美觀。 實測方面,因系統僅配置HDD,因此開機時間稍長,大約20秒,使用CrystalDiskMark測試硬碟循序讀寫效能達95 / 107MB/s,至於使用PCMark 2.0測試系統效能,Essentials獲得3374分,Productivity獲得2790分,數位內容創作得1214分,整體得分為1614分,算是表現一般。 至於電池續航力,則Modern Office項目獲得8小時20分的成績。因此這台筆電可算是全天候使用機種,帶出門不須擔心電力不足,免帶變壓器,只要回家充電即可。 在售後服務方面,Lenovo筆電除有一年保固之外,並提供全面保障計畫,包含鍵盤進水、螢幕破裂、意外摔落、電擊損毀等狀況,都提供額外保障服務,讓使用者無後顧之憂! 整體來說,萬元出頭要買一台桌機,效能大概也是入門文書等級,且無法隨身攜帶。而Lenovo IdeaPad L430系列則提供文書工作與輕量電腦使用者基本的使用環境,且可以方便攜帶,商務開會也OK,且萬元上下即可入手,適合入門者選購使用。 廠商名稱:荷蘭商聯想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0-702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11,990元起
-
更快更「超級」!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開箱評測,2060/2070/2080 SUPER三劍客全員到齊
繼NVIDIA於7/2搶先發表了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與2060 SUPER,並於7/9正式開賣之後,其後續的高階版本2080 SUPER部份,大家也想知道其效能表現如何。NVIDIA終於在7/16釋出GeForce RTX 2080 SUPER的創始版顯示卡,並於7/17釋出最新版本驅動程式!PCDIY!也在第一時間內取得該卡,並將效能實測部份補齊! 本篇將針對、GeForce RTX 2060創始版、GeForce RTX 2060 SUPER創始版、EVGA GeForce RTX 2070 Black、EVGA GeForce RTX 2070 XC Ultra、GeForce RTX 2070 SUPER創始版、GeForce RTX 2080創始版,並追加一張GeForce RTX 2080 SUPER創始版等顯示卡,來進行大評測! --------------- (1) 開箱篇: (2) 效能篇: (3) 追加篇: (本篇) ---------------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開箱吧!這次的GeForce RTX 2080 SUPER的FE版本,搭載8GB GDDR6記憶體。Super版本跟先前非Super版本的長度與長相都非常類似,只差在前方的散熱片部份,Super版採用的是鏡面材質,而非Super版則是一般金屬材質,以利於清楚分辨! 這次NVIDIA發表的GeForce RTX 2080 SUPER、GeForce RTX 2070 SUPER、RTX 2060 SUPER創始版顯示卡,跟自家上一代GeForce GTX 2080、2070、2060顯示卡的效能,有多大的提升呢?以下就讓我們一一看下去吧! ▽表 各顯示卡規格比較 首先,從上面的規格表可以看出,2080 SUPER的GPU是體質比較好的2080 GPU(代號都是TU104),CUDA核心數從2944提升到3072條,GPU時脈也提升了9%,爆發時脈則兩者維持差不多,記憶體時脈則提升10%以上。至於L2快取也從4MB提升到6MB,但整體TDP也從215W提升到250W,跟2080 Ti一樣,不過2080 Super的效能表現,幾乎是把2080壓著打。以下的測試結果將會證明這一點。 再來看2070 SUPER,其GPU就是拿2080 GPU(代號都是TU104)中被刷下的來版本做的,因此具備NVLink支援。不同的是,2070 SUPER的CUDA核心數從2944砍到2560條,搭配稍微高一點的GPU時脈、稍微低一點的GPU爆發時脈,整張卡的TDP也從原先175W提升到215W,跟2080相同,而效能則是非常接近2080的水準。 至於2060 SUPER的GPU,則是拿正規版2070的GPU中被刷下來的版本做的,不具備NVLink支援。2060 SUPER是將CUDA核心數從2304砍到2176條,搭配稍微高一點的GPU時脈與爆發時脈,控制好整張卡的TDP都是175W,因此效能非常接近正常版本的2070。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BIOS:1105 (06/06/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060) (2)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GDDR6 (2060S) (3) EVGA GeForce RTX 2070 Black 8GB GDDR6 (2070) (4) EVGA GeForce RTX 2070 XC Ultra 8GB GDDR6 (2070OC) (5)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2070S) (6)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2080) (7)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B GDDR6 (2080S)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31.56 Beta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World War Z (末日之戰)…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NVIDIA自2018年9、10月與2019年1月陸續推出了GeForce RTX 2080 /2080 Ti、2070、2060之後,一直推動遊戲產業走向光追特效的新領域,而也有不少遊戲廠商宣佈在新遊戲或是既有遊戲的新改版中,加入光追的效果,讓該遊戲可以搭配上述的RTX顯示卡,呈現出更逼真的畫質,讓玩家更驚豔。 然而使用上述的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來執行目前絕大多數的既有遊戲時,與上世代GeForce GTX 10系列的顯示卡相比,效能領先幅度似乎沒有非常明顯,因此仍有不少玩家認為暫時還不需要更換既有的GTX顯示卡,使得NVIDIA也祭出新的驅動程式,讓1060 6GB以上等級的顯示卡,也能透過軟體光追的方式開啟基本光追,讓玩家們優先品嚐到光追遊戲的魅力。 而今年2019年,NVIDIA再接再厲,推出升級版的RTX SUPER系列,包含2080 /2070/2060都有額外推出SUPER的版本,以更好的硬體架構(包括升級的GPU核心、GPU時脈提升、記憶體時脈提升等),搭配都是配置8GB以上的記憶體,因此就算是中階的2060 SUPER,也能擁有近乎高階顯示卡的效能表現! 因此,現在想要進軍光追顯示卡的玩家,若您去年還沒搶先買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的話,現在要玩新的3A遊戲,又開始覺得現有的GeForce GTX 10顯示卡(或是更之前世代的顯示卡)已經有點力不從心,甚至開啟全特效之後居然出現卡頓的情況,那麼今年開始,您就可以買新的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也就是RTX 2080 SUPER、RTX 2070 SUPER或是RTX 2060 SUPER顯示卡。 再來看看價格方面,因為2080 SUPER、2070 SUPER的售價不變,至於2060 SUPER因為升級到8GB,因此售價比2060 6GB貴個50美元!不算貴太多!而且SUPER版本的2080、2070、2060,擁有更好的GPU體質,以及更高的時脈,但價格維持不變,可算是非常棒的產品策略。因此,對於現在想要升級顯示卡,不管是玩4K遊戲,或是玩最新的光追遊戲,現在可以考慮直接選購RTX SUPER的顯示卡囉! (1) 開箱篇: (2) 效能篇: (3) 追加篇: (本篇)
-
高C/P旗艦!6.4吋無瀏海打孔全螢幕搭4800萬畫素翻轉鏡頭、ASUS ZenFone 6動手玩
眾所期待、話題討論超高的ASUS全新ZenFone 6智慧手機到手啦!(好啦!是借測~小編還沒買QQ)這支手機自從早前小編受邀前往華碩媒體記者會看到時,就覺得ZenFone 6絕對會非常有看頭!果不其然~正式推出以後,以市價兩萬元的價格就能買到正面全螢幕搭後置翻轉鏡頭,加上高通Snapdragon 855處理器以及接近Google原生Android操作體驗,這筆交易認真划算!接下來小編就以實際操作近一個月,來說說看使用下來的心得和感想囉! 先說外型設計吧!這次ZenFone 6在外觀上採用6.4吋超窄邊框螢幕(長寬比為19.5:9),螢幕解析度為1080 x 2340,搭載LCD面板、使用康寧六代玻璃,螢幕屏佔比達到92%,這樣的設計使得手機正面看起來非常簡潔,而且窄邊框的設計也讓整體的視覺體驗非常優秀!雖然說因為採用LCD面板的緣故,邊框無法收到極限,但就LCD面板來說,ZenFone 6的螢幕屏佔比已經非常優秀了。 有些玩家或許會覺得6.4吋手機大小是否太大,小編因自己手上拿的是6.1吋的XR,所以使用上不會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不過如果玩家前一支手機是4.7吋到5.8以內(常見的手機尺寸大小區段)大小的話,初期使用上會有些不習慣是正常的。使用習慣以後,一般普通使用還是可以單手使用,不過多數較複雜或是需要用到打字功能的話,就一定得要雙手使用囉! 另一個螢幕的特色重點則是600nits的亮度調整,讓小編就算直接在室外大太陽底下使用時,也不用太擔心會有反光看不清的問題,玩家如果想要在室外玩遊戲或一般使用的話,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這點就小編個人體驗來說也是非常值得嘉獎。 另外,就色彩體驗上來說,ZenFone 6具備100% DCI-P廣色域,色彩效果表現上不錯,不易有色偏的情況出現,這就讓玩家在使用相機拍攝、直接在手機上後製修圖的話,可以有不錯的色彩呈現。 最後快速提一下手機本身的其他外觀設計,小編手上拿到的是ZenFone 6星夜黑的版本(另有霓幻銀版本),因此背面會有鮮明的亮藍ASUS商標字樣(另一版本為銀色字樣),背面上方就是ZenFone 6的另一重頭戲翻轉鏡頭,這我們後文再提,背面下方處則是指紋辨識區。至於左右兩側的話,手機左側只有SIM卡插槽,是採三卡的配置,可以放兩張4G SIM卡和一張最大支援2TB容量的microSD記憶卡插槽。手機右側則是有華碩獨家的智慧快捷鍵、音量鍵以及電源鍵。 就外觀來說,ZenFone 6的外型相信會獲得很多玩家的青睞,目前市面上完全達到如此全螢幕的智慧手機並不多,嚴格來說僅OnePlus 7 Pro有正面全螢幕的是設計,但該手機台灣不易取得加上價格也不斐。其他還有像是小米或是Oppo也有類似的選擇,但僅華碩是深耕台灣的公司,因此,ZenFone 6在台灣可說是話題相對來說更高的智慧手機選擇。正面螢幕沒有任何瀏海或挖孔設計,也讓整體的視覺體驗非常棒! 再來說說ZenFone 6另一個膾炙人口的話題特色,就是位於手機後方的翻轉鏡頭,可藉由軟體或音量鍵(系統設定後)自由調整相機的拍攝角度(最大180度),可將相機完全翻轉成正面前置鏡頭使用。除了藉此達成正面全螢幕的設計外,也因此讓ZenFone 6獲得著名智慧手機相機評價網站DxO正面前鏡頭第一名評價。至於這翻轉鏡頭到底有多猛,我們先從規格面來說,再來看看實際的應用好了。 鏡頭本身為雙鏡頭配置,主鏡頭為4800萬畫素,採用Sony旗艦級IMX586感光元件,搭配QuadBayer陣列技術,提供大像素等級的光敏度,具備F/1.79大光圈。另外搭配的副鏡頭則是1300萬畫素超廣角鏡,具備125度超廣視野,拍照自拍都滿好用的。不過使用廣角鏡的話玩家們應該會擔心變形的問題,不過這點也還好,因為ZenFone 6具備即時變形校正的功能,因此,畫面不會太過不和諧。 說完了硬體規格層面,就要來看看實際的應用層面了。做為一般後置鏡頭時,相機主要有兩種視野,主鏡頭視角和廣角視角,玩家可以自由隨時切換,ZenFone 6自帶HDR+強化模式,可以讓一般日常拍攝時的色彩表現對比更加強烈。同時,如果再使用超級夜景模式拍攝的話,即便是低光源的環境下,也能拍出清晰的照片,這點也是非常值得嘉獎。而若是將鏡頭翻轉到正面的話,剛才提到的所有功能都可以繼續使用,非常方便。 由於翻轉鏡頭本身華碩為其設計了獨特的動力馬達,可以讓玩家自訂翻轉角度,這也讓玩家可以有更多的彈性拍攝角度,得以創造出更多有趣的畫面。另外,透過相機內建軟體的輔助,使得ZenFone 6支援自動全景拍攝,只要按下快門,手機就會自動拍攝全景照,減少「玩家自體旋轉」容易手震「震壞」照片的問題XD! 另外,在錄影模式下,最高支援4K@60Hz,除了基本可以錄製出優秀的畫面以外,另外也具備動態追蹤的功能,只要鎖定追蹤對象後,如果鎖定對象離開拍攝畫面內的話,相機鏡頭會自動旋轉並追蹤對象,這個功能用來拍攝小貓小狗或是小孩子都滿加分的。不過要注意的是手持相機的角度,由於翻轉鏡頭的翻轉模式是固定的,因此若是鏡頭只能往左邊旋轉、但對象卻是從畫面右邊離開的話,就無法自動翻轉鏡頭追蹤囉! 總結一下相機部分的使用心得,小編個人認為ZenFone 6的拍照效果表現不錯,拍攝出來的照片多半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除了提供許多不錯的實用及彈性功能以外,最主要還是為正面全螢幕帶來優秀視覺體驗,就算玩家不常拍攝,ZenFone 6單純的全螢幕也依然是不錯的選購考量。 這次ZenFone 6在軟體上採用了華碩重新設計的ZenUI(砍掉重練惹~),出廠時的Android版本為Android 9.0,取消了許多華碩自家的隨附軟體,取而代之的是預載更多常用的軟體像是YouTube、Gmail等等,另外在系統操作介面上也取消多餘的功能,提供更接近Google原生Android系統的體驗,這點深得小編的心R~Android的介面還是越簡單越好,而且簡單的優勢下,帶來的是更流暢的操作體驗。 來看看硬體規格的部分,處理器搭載高通Snapdragon 855八核心處理器,搭配Adreno 640圖像晶片,記憶體部分為8GB,最高具備256GB儲存空間,電池為5000 mAh超大容量,軟體為Android 9.0。 這次ASUS真的做對了,ZenFone 6不管是外型還是內部的軟硬體搭配,都為玩家帶來市場上全螢幕手機的全新選擇,6.4吋正面LCD全螢幕,雖然不是OLED面板,但在這樣的價位上這已經是很好的選擇之一了。翻轉鏡頭的部分,ZenFone 6拍出來的照片多半都能有不錯的結果,「翻轉」的效果雖然是為了未來真正全螢幕手機作為鋪路的選擇,但也因為翻轉的關係帶來許多彈性的功能,也算是一個bonus。硬體部分有高通Snapdragon 855處理器輔助,使得手機整體的操作非常流暢,不管是玩遊戲還是一般日常使用都一樣。 相信有些玩家或許會詬病這樣的價錢為什麼沒有無線充電功能、為什麼不防水?就無線充電的功能來說,小編個人認為目前還不到火候,的確,無線充電很方便,但目前多數無線充電功能手機充電功率都還只有5W左右,僅少數手機能有20W甚至更高的充電速度,但這又帶來ZenFone 6另一個優勢:大電量。就小編這段時間自己的測試來說,每天玩遊戲、看影片、上網聽音樂等等,平均的電量都可以有四到五小時的螢幕使用時間,這在電量表現來看是非常優秀的表現。與其讓玩家三不五時就要有線/無線充電,不如一次給出大電量電池讓玩家可以用更久,往好處想這樣的設計同時也能減輕不斷充電對手機電量的傷害,延長整體的使用期限。 總體來說,小編認為ZenFone 6相較於其他手機廠的新旗艦機或許價格仍然偏高些,但正面全螢幕的設計加上不錯的相機以及軟體、大電量輔助,這些都使得ZenFone 6擁有絕佳的競爭力,玩家們接下來如果有打算要升級的話,不妨也可以考慮看看ZenFone 6喔!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高效兼具C/P值、EVG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TW3 Ultra Gaming開箱實測
因應NVIDIA推出最新的RTX 2060 Super和RTX 2070 Super系列顯示卡,各家顯卡廠商也紛紛推出自家旗下對應的產品線系列。一向以C/P值和高效能為主打的EVGA(艾維克)今次推出全新EVG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TW3 Ultra Gaming(下稱EVGA 2070S FTW3),小編已經在第一時間就收到這張顯卡了,馬上來幫玩家們開箱囉! 先從外觀來看吧!EVGA這次用上了嶄新的設計,先前在EVGA RTX 2070 FTW3顯卡上市時就採用該設計模組,EVGA 2070S FTW3則是同樣使用了類似的設計,外型上仍然是採用三風扇的設計,並且在上方放上了許多象徵EVGA第一個字母的「Ɛ」符號,用來強化風扇的導流能力,加強散熱效率。外型上也使用全新的風扇殼和金屬遮罩,並且還有多色的造型配件,可以讓玩家自由打造屬於自己的顯示卡。 這邊小編也幫大家快速將新的EVGA 2070S FTW3和自家先前的RTX 2070 Black、RTX 2070 XC Ultra的外觀來比較一下。 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看出新的EVGA 2070S FTW3整體的體積比先前的兩張卡都還要更大張,不僅長度更長、且厚度更厚(但效能也更強就是惹~),所以整體來說會佔用到的空間也會更大一些,購買之前玩家需要先評估一下自身的電腦機殼空間是否足夠喔! 接下來看看EVGA 2070S FTW3實際的效能表現吧!簡單說明一下硬體規格,晶片的部分採用的是TU104,採12nm製程,記憶體總計共8GB GDDR6,頻寬為448.0 GB/s。基礎時脈為1605 MHz、最高動態時脈為1815 MHz。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 4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2666) 8GBx2 SSD:WD Black NVMe M.2 SSD 1TB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GeForce驅動版本:431.36 從以上的效能表現中可以發現,EVGA 2070S FTW3的效能表現非常優秀,小編也另外找了RTX 2070和RTX 2080作為效能評估差距,讓玩家們可以快速了解EVGA 2070S FTW3的效能和另外兩者之間的距離。簡單來說:EVGA 2070S FTW3的效能表現已經快要超越RTX 2080了。 總結來說,EVG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TW3 Ultra Gaming不只外型好看,除了採用三風扇設計以外,還提供多樣的個人設計和可搭配RGB燈效的客製化彈性,另外,在效能表現上,除了輕鬆超越RTX 2070以外,也同時擁有快要達到RTX 2080的效能表現,相對來說是一個極具C/P值的好選擇,玩家若是尚未購入RTX系列顯示卡的話,不妨也可以考慮看看喔! 廠商名稱:EVGA 艾維克科技 廠商電話:(02)8226-2868 廠商網址:
-
效能更勝2070、ASUS ROG RTX 2060 Super O8G Gaming顯示卡開箱實測
因應NVIDIA在7月初推出旗下最新RTX顯示卡系列RTX 2060 Super、RTX 2070 Super雙卡的FE版(公版),各家顯示卡廠商們也都紛紛拿出自家產品系列因應(自製卡)。ROG玩家共和國本次也針對這兩張顯示卡推出對應的版本,小編收到的是ASUS ROG RTX 2060 Super O8G Gaming這款版本(下稱ROG RTX2060S),馬上帶玩家們來開箱和效能實測囉! 這次這款RTX2060S在外盒上的包裝維持ROG自家顯示卡產品一貫的風格,黑綠搭色打上顯示卡彩圖,而顯示卡本身設計則是和ROG自家的RTX 2060版本相同,同樣都是三風扇的設計,並且具備簡單俐落的ROG圖騰風格和Aura Sync燈效技術,整體感顯得簡單大方。認真要說與自家同系列RTX 2060版本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多了USB-C連接埠,方便讓有需要的玩家可以直接輸出外接螢幕。 在進入效能測試之前,先讓小編快速說明ROG RTX2060S的硬體規格,顯卡本身是採12nm製程,搭載的是PCIe x16 3.0傳輸介面,Cuda核心數達到2176顆,搭載8GB GDDR6記憶體較原先RTX 2060版本多2GB,這樣的配置也讓顯示卡在遊戲和效能表現上帶來更高的成績。再來看時脈部分,基礎時脈為1470 MHz、動態時脈為1830 MHz。 接下來就看下面的資訊偵測與實際效能跑分吧!測試平台:Intel Core i9-9900K、ASRock Z390 Extreme 4、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8GBx2、WD Black NVMe M.2 SSD 1TB、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從以上顯示卡本身的效能測試中就可以發現,ROG RTX 2060S在實際的遊戲測試中,FHD解析度下連硬體要求相對較高的《刺客教條:奧德賽》都可以有65 FPS的表現,4K解析度下則是有平均30 FPS以上的、甚至《極地戰嚎:破曉》快要到60 FPS的表現,這樣的效能表現已經非常優秀。 另外,在光追效果測中則是可以發現,各解析度在開啟光追效果後,平均FPS會往下掉至少5 FPS以上,FHD解析度時影響不大,但到高解析度如2K、4K時就會有明顯差異,可見RTX2060S顯示卡雖然在光追效果的測試中已經有不錯的成長,但想要在高解析度下玩光追的話,還是會有一點點吃力。(如果需要這樣的模式,會建議選購更高階的版本來對應,如RTX 2070 Super以上) 這邊小編也補上ROG RTX 2060S顯示卡和NVIDIA自家公版卡們的效能表現比較,玩家可以從這邊了解相較於RTX 2060,這款ROG新出爐的RTX 2060S版本在效能表現上所帶來的提升是怎樣的情況。 總結來說,RTX 2060 Super就NVIDIA官方的角度來說主要是衝著對手陣營的RX5700系列而來,因此,雖然數據上的效能表現比RTX 2060還要高,但價格卻並未提高很多,僅因為將記憶體從6GB提高到8GB的緣故,因此建議售價提高了50美元而已,算是非常實惠。就板卡廠商來說,ROG顯示卡在玩家間本來就有一定口碑,加上這次RTX 2060S的效能表現確實優秀,若玩家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入場RTX系列的話,現在正是進入光追效果和高效能表現世代的最好時機。 就價格面來說,原先ROG RTX 2060版本顯示卡剛推出時的建議售價是14,690元,現在在市場行情上因應Super版本的推出,該顯示卡已經降價至12,990元。而新推出的ROG RTX 2060S版本顯示卡,在市場上則是15,990元,僅僅貴3,000元而已,但卻有超越RTX 2070的效能表現,認真買到賺到!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AMD 7nm】全配備更兼具高效能、盡展太極神形變化,ASRock X570 TAICHI主機板實測
先前為大家做了ASRock X570 TAICHI這片主機板的開箱之後(),當然也接著來試試看最新的Ryzen 3代處理器在這片主機板上頭的表現如何。不過還是要小抱怨AMD一下,驅動一直更新,小編真的重測到手軟啊~! 照慣例,列一下測試平台的部分,除了採用的是AMD Ryzen 7 3700X之外,搭配的是Radeon RX5700顯示卡,至於記憶體則是挑選了A-DATA新推出的D60G DDR4-3600這一組,不囉嗦,來看測試吧!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記憶體:ADATA 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SSD: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1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50XP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測試習慣先來看一下CPU-Z的偵測,這次採用的處理器是AMD Ryzen 7 3700X,採7nm製程、8C/16T配置,注意一下可以看到L3 Cache的部分則是2x16MB、超大。主機板的BIOS版本為P1.40、2019/07/03。 透過CPU-Z的Bench簡單測一下CPU跑分,單核為531.5、多核則是5571.1,整體表現和對手Intel Core i9-9900K實力算是相當接近,果然這次的AMD Ryzen 3代處理器有向上挑戰對手的潛力。 除此之外,小編還利用Cinebench、AIDA64、Crystal Disk Mark、3DMark、VRMark,和多項3A遊戲大作等等軟體測試效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閱讀以下的測試數據,但可以先跟大家報告一下這次測試的結果是,X570 TAICHI有發揮出每個零件的最高效能,整體表現讓人相當滿意。 BIOS介面這次更動不大,除了一般超頻外也支援AMD Overclocking的設定,主選單可檢視電腦基本資訊與BIOS版本。超頻工具中,包含CPU頻率、電壓與DRAM等超頻控制,並包含Infinity Fabric Frequency and Dividers的設定,電壓與調壓補償都可在這設定。看到工具頁面中,除了調整主機板上RGB燈光設定和更新BIOS韌體以外,還有完整抹除硬碟資料的工具可以使用。 進到系統後,打開ASROCK自家設計的軟體A-Tuning,不僅提供簡易的效能、標準與省電運作模式切換,還有跟BIOS介面一樣詳細的OC Tweaker可透過軟體進行超頻設定,更可以透過FAN-Tastic Tuning,依照主機板或CPU的溫度來控制主機內的系統風扇轉速。最後當然不能忘記時下最流行的RGB燈光同步功能,X570 TAICHI支援自家Polychrome Sync 軟體,能夠讓玩家調整不同顏色和變換效果。 看完X570 TAICHI的外觀上採用的新一代設計,45度切角的IO護蓋和全覆蓋散熱片,黑色齒輪風格圖樣與銀灰色的鋼鐵裝甲強烈對比彷彿太極陰陽圖,搭配RGB LED燈光提升品牌信仰,增添了不少科技感及美感,再加上始終堅持擔當高效能的頂級用料,搭配Ryzen 3000系列的CPU,想必是如虎添翼!這次ASRock算是為Ryzen 3000系列的換機潮做好了萬全準備,端出牛肉來吸引玩家購買,不論是整體設計或是效能表現都十分出色,有興趣的朋友們,口袋可是得把銀子準備好啊!
-
【AMD 7nm】鏡面OLED螢幕搭水冷散熱、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開箱實測
AMD日前全面將其旗下Ryzen第三代處理器、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和AMD X570主機板晶片導入7nm世界,其中,各家主機板廠商為了因應X570主機板的到來,也紛紛針對旗下產品線推出對應的主機板。 ASUS旗下電競品牌玩家共和國(ROG)也以自家的「Crosshair」系列主機板為名推出ROG X570 Crosshair VIII Formula高階主機板,ROG針對AMD平台推出的冠名「Formula」主機板上一次推出是Crosshair V Formula,當時該主機板是針對AMD採用AM3腳位的處理器所推出,這一次針對AMD全新的產品陣容所推出的X570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帶來了哪些新設計和特色呢,小編馬上來帶大家開箱囉! 有別於另一款Hero(C8H)的設計,第一眼看到X570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時就會被它吸睛的鏡面設計所吸引,為了要呼應「水冷」的主題,Crosshair VIII Formula以內建燈光投射「降雨」設計,與機板的鏡面形成對比,並以ROG標誌點綴,在視覺上就已經擁有不錯的高階精品質感氣息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把Crosshair VIII Formula拆開來看看內部的用料和晶片吧!ROG強調Crosshair VIII Formula可以讓玩家輕鬆DIY,只要將背部的螺絲全數卸下後,就可以直接將正面一體成形的保護蓋取下,完全不費力,要組裝回去時也不會想破頭,這點是不得不給ASUS的設計團隊加分。 接下來小編將藉由常見的跑分軟體和時下熱門遊戲將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的效能表現量化,供有打算購入的玩家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XT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PCIe 4.0 x4 SSD 2TB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itnum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Crosshair VIII Formula的BIOS介面操作直覺簡單,從EZ Mode中可以看到各項系統硬體的主要數據,可以快速查看和調整,要進入細部設定的話只要進到進階設定頁面即可快速使用。 ROG為Crosshair VIII Formula帶來多種可提高玩家使用體驗的軟體,除了獨家的Aura Sync燈效技術可以控制主機板燈效和其他支援Aura Sync的ASUS產品外,另外也有提供GameFirst V和RAMcache III等軟體,強化玩家在遊戲時的體驗,同時,也將Armoury Crate的全方位軟體導入到主機板當中,讓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不只外觀好看,硬體規格和軟硬體操作也優秀。 GameFirst V是ROG獨有的工具,可將網路流量和連線最佳化,選擇最佳Wi-Fi通道以提高穩定性和減少干擾、集結閘道並密切監控佔用頻寬的應用程式。 RAMcache III可自動快取所有儲存裝置,將系統資源最大化,讓遊戲載入時間更短,與最新NVMe儲存選項完全相容,可以用內建的獨特技術有效快取儲存裝置。並且也可以檢查記憶體狀況和提供其資訊。 整體來說,ROG這次因應AMD X570晶片推出許多對應的主機板系列,Crosshair VIII Formula不只在外型上以鏡面搭配OLED螢幕的設計顯現高階精品質感,讓整體的品質再度往上提升,內部的用料同樣也非常扎實,額外提供的水冷散熱能力也讓玩家可以有更多的DIY空間,實際的效能表現上也在各項目中獲得不錯的成績表現,不只遊戲、一般工作日常使用也很出色。若玩家考慮選購ROG旗下X570系列主機板的話,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AMD 7nm】太極神形變化、配備齊全超豐富,ASROCK X570 TAICHI主機板開箱
在AMD全新7nm系列產品正式解禁之後,各家板廠也都紛紛同步推出對應Ryzen 3000的主機板,ASRock這次也發布一系列的X570,其中由TAICHI系列先發、隨後還有Phantom Gaming、Steel Legend等系列會陸續上市,當然更高階的X570 AQUA頂規全水冷主機板也會接著推出,追求頂級配備的玩家可以稍等一下。 這次介紹的是ASRock第一波先發的X570 TAICHI這一片,沿襲以往TAICHI系列作為效能擔當的特色,提供玩家充足的14相供電、完整支援PCIE4.0、內建Intel WI-FI 6超高速無線網路卡、三組Hyper M.2 PCIE Gen4等規格,並搭配全覆蓋散熱片不必擔心SSD過熱降速與一體式IO擋板,除了給予相當完整的X570配備外,也讓玩家安裝時更方便,另外,更支援自家Polychrome RGB 燈效,整體個性化風格再加分! 打開包裝,先看一下配件相當豐富,除了基本該有的SATA線材、M.2固定螺絲組、無線天線、驅動程式光碟、SLI 硬板橋接器,和兩本說明書之外,還貼心提供一支T8星型螺絲起子,方便玩家拆裝全覆蓋散熱片。 再來看到主機板本體,這次X570 TAICHI依舊使用黑色電路板,但不同於上一代的是,這次搭配以45度角切分的銀灰色護蓋和全覆蓋散熱片,再加上一體式I/O擋板和金屬背板都有印上TAICHI齒輪圖樣,更加凸顯太極的特色。 主機板後方IO連接埠相當大方,有一組HDMI2.0、兩組無線網路天線連接埠、一組GbE有線網路、一組PS/2鍵鼠連接埠、八組USB3.2,其中有兩組為Gen2 10Gb (Type-C、A各一組),還提供一鍵快速更新BIOS和清除CMOS功能鍵、最後看到音效部分支援光纖輸出和7.1聲道音效接孔。 再來進一步拆解主機板,看一下底下有什麼東西吧!這次X570 TAICHI用料相當實在,採用14相Super Alloy數位供電設計,12相平均分擔CPU vCore供電,剩餘兩相為IGP供電,搭配60A高效電感相較於傳統電感有效提高飽和電流達3倍,改善主機板的VCore電壓供應的穩定性。 另外全板除音效模組外,採用頂規日本Nichicon 12K 820uF與100uF聚合物電容 ,在105ºC的極端環境下能具備至少1.2萬小時使用壽命,相較市面上不少效能級主機板仍採用5K或10K電容略勝一籌。 這次的ASROCK X570 TAICHI主機板開箱就先到這邊囉!接下來還會陸續有實際效能測試表現,就請玩家們敬請期待了!
-
AORUS NVMe Gen4 SSD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質感銅散熱片固態硬碟!
為了追求速度的提升,電腦的大容量儲存裝置從只有大約200MB/s讀寫速度的HDD(硬碟),到近年來更新到讀寫速度可以衝高到560MB/s以上的SATA 6Gbps SSD(固態硬碟),讓許多人升級到SSD來提升整體系統運作效能。隨著大量資料的讀寫需求日益提升,SATA SSD的效能已捉襟見肘,加上新一代電腦平台已紛紛配置M.2插槽,使得M.2 NVMe SSD逐漸成為高效能儲存裝置的新寵,以PCIe 3.0 x4規格的SSD可衝上高達3500MB/s,讓不少電競電腦選擇搭配高速M.2 NVMe SSD做為出貨標準配備,而玩家們在組裝或升級電腦時,也紛紛改用M.2 NVMe SSD來當作系統儲存裝置。 GIGABYTE (技嘉科技)是國內主機板大廠,也是第一家推出自有品牌SSD的廠商,其SSD產品線目前規劃不多,除了先前推出的之外,這次新推出的產品,就屬本篇要介紹的AORUS NVMe Gen4 SSD了。 這款SSD主要是用來搭配AMD最新7nm + PCIe 4.0平台使用,藉由PCIe 4.0的規格,發揮出破表級的存取效能,相較於PCIe 3.0 SSD最高可達3500 / 3300MB/s的讀寫速度之下,這次新的AORUS PCIe 4.0 SSD則可以衝破5000 / 4400 MB/s,效能提升30~40%,讓您的AMD X570平台搭配Ryzen 3000處理器,能夠擁有超高速的讀寫表現。 這次AORUS NVMe Gen4 SSD,在包裝上改用橫式的設計,以上一代Gen.3版本的直式做區分。開啟包裝之後,可以看到裡面的SSD採用了全包覆式純銅散熱片,可說是重量級的設計,其可提供401W/mk的導熱係數,相較於傳統以鋁製散熱片僅237W/mk的係數來看,擁有高達69%的更好散熱表現。在純銅散熱片的表面上,可看到AORUS的標誌,以及側面也可以看到 Thermal Design for Gen 4的字樣,由此可看出技嘉在SSD散熱機制設計上的用心。 雖說當今的主機板幾乎都會提供M.2散熱片,因此AORUS NVMe Gen4 SSD的散熱片也具備可以拆卸下來的功能,只要將螺絲轉開,即可將SSD的散熱片取下來,然後讓玩家把SSD主體直接裝到主機板的M.2插槽,再透過主機板的散熱片來散熱。 至於RGB燈效部份,上一代PCIe 3.0版本的SSD中,AORUS的老鷹頭會是有RGB燈效的,但這一代PCIe版本是已經取消這個燈效設計了,不過相信這個應該影響不大,因為大多數追求極致效能的玩家們,是不會太在意該SSD是否有RGB燈效的。 這次AORUS NVMe Gen4也隨著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與X570主機板的發表日一同推出,讓玩家們在選擇All AMD平台之時,也能同步買到ALL GIGABYTE的產品,包含這次的PCIe 4.0 SSD。以下就來看看這次的測試結果吧!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 GHz/4.6GHz (Turbo) 主機板:GIGABYTE X570 AORUS XTREME(X570)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SSD: AORUS NVMe Gen4 SSD 1TB(系統)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若是在PCIe 3.0平台之下,也就是若您拿到現階段的Intel平台,或是其他不支援PCIe 4.0的平台下使用,該SSD就會以PCIe 3.0的模式來運作,也是可以使用,但效能就會稍微下降一些,無法發揮到全速! 透過上述的測試可以發現,AORUS NVMe Gen4 SSD的效能非常高,提供高達5000MB/s的循序讀取效能,以及4400MB/s的循序寫入效能,可說是AMD 7nm PCIe平台的最佳良伴!目前此SSD具有1TB與2TB可選擇,並提供5年保固(或是1800 TBW寫滿為止),售價極具競爭力,適合一般用戶與玩家們參考選購! ▼規格表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電洽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